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文件

江源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09-18  信息来源:政府办   收藏
白山市江源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江源区2018年农村厕所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

江源政办发〔2018〕113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相关部门:

  《江源区2018年农村厕所改造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江源区农村厕所改造计划任务分解表

  白山市江源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9月18日

  江源区2018年农村厕所改造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吉林省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吉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吉办发〔2018〕16号)和《关于印发全省农村厕所改造工作总体安排的通知》(吉农居办〔2018〕7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18年,完成1100户农村厕所改造工作任务。重点推进浑江干流及支流沿线村庄、水源地保护区内村庄、城市近郊区村庄、贫困村和美丽乡村以及旅游村庄厕所改造,具备改厕条件住房要优先改造。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尊重民意

  围绕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尊重农民意愿,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农民的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群众自主改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政府主导,统筹推进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多渠道筹集资金、专业服务相结合的推进方式,实行区政府牵头抓总、镇(街)推进落实、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

  (三)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围绕满足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能过冬、造价不高、维护方便、群众能接受这五个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集中或单户分散相结合的技术路径进行厕所改造和粪污处理。

  三、工作要求

  (一)改造标准

  本年主要采用三格式室内水冲厕所为主要改厕方式,其他经专家论证可行的改造方式作为补充。

  按照《农村户厕改造技术标准》(DB22/T5001-2017)《2017年吉林省农村厕所改造产品及设施有关技术要求》(吉建联发〔2017〕14号)要求,厕屋面积≥1.5m2(因住房条件限制,农户要求坐便器安装位置靠门边、窗边等原因,在取得农户同意后,可适当缩小厕屋面积,但必须满足便器使用空间。),节水型便器单次冲水量≤2.5L,排水管管径≥100mm,清掏口井筒直径≥250 mm,井筒加盖高出地坪≥200 mm,三格生物处理设备生物处理设备容积≥2.5 m3。

  (二)改造模式

  本年以各镇(街)为主体,分标段履行政府采购或公开招标程序,各镇(街)要与中标企业签订农村厕所改造材料采购、安装合同,合同中应对设备的罐体、便器、上下水管材等部件的质量、规格、价格,以及上下水连接和三格化粪池埋深标准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付款方式及设备保质期、质保金等内容。

  (三)改厕对象

  各镇(街)要逐村逐户落实参加改厕的村庄、农户名单。

  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实施三格式室内水冲厕所改厕住房基本条件为:农户用于居住、通水且满足结构安全、有室内厕屋改造空间要求的住宅房屋,处理器罐体埋设位置与房屋外墙水平距离最小不得小于2m。住宅房屋周边空间不足、没有满足罐体挖埋操作空间和住宅厕屋内不满足便器使用空间的,不予改造;危险房屋、近期计划搬迁的住房、临时房屋和其他用途房屋如企业办公室、住人的仓库、牲畜圈舍等,不在改厕范围之内。

  (四)质量安全

  各镇(街)自行委托农村厕所改造工程监理服务。工程监理服务范围为本年度农村厕所改造所有农户。

  各镇(街)要建立健全农村厕所改造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进行统筹管理,各村委会也要选定监督员,将工作任务量化、细化到人头,定岗、定责、定目标,全面落实岗位责任,严格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制。区住建局、区卫计局要加强技术指导及质量安全巡查。

  中标企业生产的产品和采用其他的设施、材料及施工标准要严格符合《农村户厕改造技术标准》(DB22/T5001—2017)、《2017年吉林省农村厕所改造产品及设施有关技术要求》(吉建联发〔2017〕14号)的要求及其他相应规定,确保产品质量、使用寿命和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生产的产品和采用的其他设施及材料需提供有关技术要求的检验报告,相关部门不定期、不定次对现场使用的产品和设备进行抽查送检。

  (五)档案管理

  各镇(街)要严格规范农村厕所改造纸质档案与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农村厕所改造信息系统录入及纸质建档建立工作,实行一户一档,改造一户,建档一户,基本信息要录入准确,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做好影像记录、存好照片,按改造进度及时补充完善农户纸质及录入电子档案信息,确保档案资料建立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

  (六)竣工验收

  按照竣工一个标段、验收一个标段、录入一个标段、资金申请、发放一个标段的原则组织验收工作。以标段为单位的厕改工程完工,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条件后,经改厕企业自验合格,申请镇(街)组织竣工验收;各镇(街)组织本镇(街)改厕管理人员、监理技术人员、村委会质量安全监督员、施工企业负责人和厕改农户进行逐户验收,竣工标段验收合格,完成档案归档材料及信息系统录入后,提交竣工验收书面报告,报区农居办申请抽查验收;区农居办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抽查验收,抽查验收比例不低于整体厕改农户的30%。对抽查验收不合格的乡镇(街),责令限期整改并重新提交竣工验收报告和抽查验收申请。对达不到验收标准的,不予补助。

  四、补助标准和资金管理

  (一)补助标准

  本年农村厕所改造资金以国、省补助资金为主,地方配套为辅,户均改造资金4950元。对于三格化粪池室内水冲厕所的补助,国、省补助3000元∕户,主要用于设备材料等费用;地方配套1950元∕户,主要用于土建安装、防腐木或其他防水防潮材质卫生间隔断等费用。有条件的农户可自愿自筹部分资金提高卫生间改造标准,对自建卫生间农户,经验收合格后,给予个人补助500元/户,此费用由改厕企业代为拨付。

  (二)资金管理

  农村厕所改造补助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和挤占。经各级验收、抽验合格后,区农居办向省相关部门申请拨付国、省补助资金;区财政局安排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连同国、省补助资金一同拨付于各镇(街)财政所;各镇(街)将补助资金拨付给厕改企业。资金拨付的凭证及资金领取证明签字确认后,存入厕改档案。各镇(街)财政所按相关规定提留质量保证金,区财政局要将农村厕所改造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区审计局要对本年度的改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

  五、实施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8年9月20日前)

  1.宣传发动。各镇(街)要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和各村委会干部开展入户调查,开展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改厕积极性,引导农户主动参与到改厕工作中。

  2.摸底登记。在广泛动员的基础上,要本着积极引导、农户自愿的原则,做好改厕农户调查摸底与登记工作,确保农村改厕工作扎实推进。

  (二)建设阶段(2018年10月30日前)

  组织实施农村厕所改造,确保改厕工作按时开工、如期竣工。

  (三)验收整改阶段(2018年10月30日至11月30日)

  按工程进度及时开展各级验收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及时向上申请资金、拨付资金。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各镇(街)是农村厕所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厕改工作的筹备、建设、后期运行维护及档案管理和统计上报工作;负责厕所改造项目的政府采购或公开招标;负责组织施工现场管理;负责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竣工验收;负责农村厕改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宣传动员;按时优质完成农村厕所改造任务;配合做好农村厕改造的抽查验收工作。

  区住建局负责农村厕所改造工作涉及部门的组织衔接,改厕技术指导,做好农村厕所改造的质量安全巡查及竣工抽查验收;区财政局负责安排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对各级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保障工作经费;区卫计局负责对改造后厕所的卫生情况进行监管,对厕所改造工作进行卫生效果评价,并会同区住建局做好厕所改造相关工作;区水利局负责解决农村厕所用水问题;区审计局负责对改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区监察局配合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农村厕所改造实施及资金拨付情况,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区发改局、区国土资源局、区环保局、区农业局、区牧业管理中心参与并配合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改厕工作;区督查办对改厕工作情况督导问效。

  (二)建立社会化管理和维护机制

  后期运行维护要探索建立农户付费、村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相结合的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投资建设。各镇(街)要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健全后期运行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厕改设备后期运行维护、粪渣定期收运及资源化利用的管理工作,确保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

  (三)建立监督考评机制

  将农村厕所改造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区农居办定期调度各镇(街)厕改工作进展情况,对改造工作进展缓慢的和工作完成不力的镇(街)和部门由区督查办进行通报。各镇(街)和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加强农村厕改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农村厕所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四)加强舆论引导、政策宣传

  各镇(街)、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村厕所改造工作的宣传工作,破除广大农村群众陈旧落后的卫生观念,使改造政策深入人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先进典型、推广经验做法,充分利用示范引导等多种方式扩大宣传,介绍农村厕所改造的目的和意义,及时报道农村厕改工作进展和经验做法,营造农村厕改工作的良好氛围,提高广大群众文明卫生意识,促进厕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责任编辑:闻成栋